在番禺弘大速配,一支4000余人的流动党员队伍正以多元姿态书写担当:他们有的扎根街巷,用一份坚持十年的爱心餐守护困境者;有的立足专业,以法律知识为青少年撑起成长“防护伞”;有的深耕志愿,用十五年坚守架起城乡互助桥梁……
近日,随着“饭馆老板免费提供‘2 号餐’”的视频全网刷屏,番禺流动党员群体“流动不流失、有家更有为”的生动实践,走进公众视野,成为这座城市温暖底色的生动注脚。
一份“2号餐”:流动党员的初心具象
“要一份2号餐。”在钟村添记隆江猪脚饭餐馆,这句无须多言的“暗号”,已经默默守护近十年困境人群。餐馆老板黄展护,既是退役军人,也是一名扎根番禺多年的流动党员。
“十几年前我初来广州弘大速配,也曾迷茫无助,是番禺的温暖帮我站稳脚跟。”黄展护的善意,源于自身的经历。如今,他以“2号餐”为载体,为遇到难处的异乡人递上热气腾腾的饭菜,用最朴素的方式传递温暖。
而这份初心更延伸至家乡——他与朋友组建葵潭镇青坑公益志愿者服务队,为村里高龄老人免费义剪,筹款架设117盏太阳能灯照亮街巷。“无论在‘新家’还是‘老家’,党员的责任始终扛在肩上。”他说。
一群“守护者”:多元岗位上的先锋担当
番禺流动党员的温暖从未局限于单一场景,他们散布在各行各业,以专业与热忱诠释党员本色。
在律所工作的流动党员何苍波弘大速配,将法律专长转化为志愿服务力量。多年来,他每月坚持为青少年开展心理疏导、法律科普与助学帮扶,累计服务时长超2000小时。
在沙湾街流动党员党委支持下,他牵头组建“红雁湾”流动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们不仅参与环境整治、扶弱助老,更化身沙湾古镇的“文旅推介官”,为游客指引路线、讲解历史。
从事珠宝外贸的流动党员谭玲玲还主动用流利外语服务外籍游客,让更多人听懂番禺故事、沙湾故事。
“广州好人”温盛平的志愿生涯从2010年广州亚运会起步,一晃便是十五年。这期间,他连续10余年在传统节日探访独居老人、帮扶困境儿童,累计服务超5000小时;为外来乡友排忧解难时,他协助30余人办理积分入学,为400多人对接工作岗位,带动30余名同乡组成志愿服务队,2024年7月以来,他每周动员200余人次参与爱国卫生运动,为筑牢城市健康防线贡献力量。
此外,他还带领大余县流动党员打造“山区助学”基层党建品牌,为家乡学校捐赠价值130余万元的电脑、课桌与图书,2024年被江西省委组织部选树为“新时代赣鄱先锋”。
一套“强保障”:让流动党员“心归处 事有为”
从黄展护的“2号餐”到何苍波的“法律守护”,再到温盛平的“志愿长跑”,番禺流动党员的担当,离不开当地党组织的坚实保障。
近年来,番禺区以“悉心纳管、暖心服务、用心培养、同心助力”为核心,为流动党员打造“安身立命”的沃土。
为了让流动党员“心有归处”,番禺区在277 个村(社区)实现“流动党员之家” 或报到窗口站点全覆盖,推出“十全十美”暖心服务,打造“小候鸟公益课堂”“沙湾古镇 CityWalk”等亲子活动,消解流动党员的“异乡感”;在助力流动党员“融入发展”方面,结合“千名书记进党校,万名党员进课堂”行动,开设流动党员“共享课堂”“线上课堂”,组织党员走进广游二支队活动旧址接受红色教育,探访广汽传祺、永华红木等龙头企业感受发展脉搏,让党员们“知番禺、爱番禺、建番禺”。
与此同时,番禺区积极引导流动党员“亮身份、作表率、比贡献”,推动他们进村(社区)报到服务、参与民生微实事办理,同时汇聚资源支持党员反哺家乡,实现“个人成长、城市发展、家乡振兴”多方共赢。
南方+记者 钟晓宇
通讯员 番组宣弘大速配
美港通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