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利配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率领学会调研组一行,走进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大龙社区、番禺区慈善会进行实地考察调研。
近年来,广州市以推进“慈善之城”建设为牵引,推动慈善资源向镇街、村居下沉,形成“市—区—街—社区”四级联动机制,实现慈善项目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有效拓展了社区慈善的广度与深度,为基层治理注入持续“善动能”。
作为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与腾讯公益基金会合作开展的社区慈善实验项目首批试点社区,大龙社区正是番禺区社区慈善基金赋能基层治理的生动缩影。
据悉,大龙社区前后募集20万元社区基金用于社区治理、慰问帮扶、体育文化文艺等项目,同时还成立了全市首个社区慈善服务中心,发挥枢纽型慈善组织作用,链接社区慈善资源,开展多元化、精细化的社区服务。
大龙社区调研结束后,调研组到广州市番禺区慈善会实地调研。调研组一行参观了“广州市番禺区慈善业务综合服务阵地”与“穗救易·共助空间”打造情况,并围绕社区基金的运作模式、可持续发展路径以及如何更好地赋能基层治理与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等相关话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华利配资
三级网络全域覆盖,小基金激活大治理
自2015年以来,番禺区持续探索社区慈善发展路径。经过十年摸索,该区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构建“区—镇(街)—村(居)”三级慈善网络,以社区慈善基金为抓手,以标准化和信息化为双翼,以社区需求为导向,系统打造全域化、标准化、可持续、可复制的慈善社区生态。
十年间,番禺社区慈善基金始终以居民需求为导向,让一个个“小项目” 汇聚成民生服务的“大能量”。
“自2020年底实现社区慈善基金全域覆盖以来,截至2025年7月31日,累计筹集社区基金9714.52万元,拨付使用7332.38万元,资助涵盖扶老、济困、助残、教育、环保、体育、志愿服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等领域的慈善项目1927个,有效回应民生需求,提升社区福祉。”广州市番禺区慈善会相关负责人说。
创新机制数字赋能,慈善融入日常生活
番禺区在社区慈善工作中注重机制创新和数字赋能华利配资,让慈善融入居民日常生活。
该区主导制定《社区慈善基金运行指南》《慈善组织项目监测指南》两项团体标准,编制《社区慈善工作者手册》《广州市番禺区社区慈善基金指数评估体系(试行版)》等工作指引,实现慈善项目规范化、透明化运作。
在数字化建设方面,番禺区开发“慈善番禺”小程序,推出“月捐”功能,实现便捷化、常态化小额捐赠。创建全国首发上线消费捐系统“益起付”慈善品牌,联动爱心商家打造慈善商圈。
推广“善暖番禺 月行一善”慈善月捐和“禺愿行动”微心愿品牌;通过“慈善番禺”小程序、广益联募、腾讯公益等不同募捐平台,为277个社区配置“广益联募”平台专属募捐二维码,形成大众化、小额化、便利化的慈善募捐新生态。
多元项目精准施策,慈善力量助推高质量发展
番禺区通过引导社区慈善基金支持开展多元化项目,以“民生微实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以“民生微改造”提升社区人居环境;以“街坊学堂”“慈善志愿”丰富居民精神生活、守护“一老一小一困”,促进基层治理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
在精准救助方面,“善暖番禺·慈善救助”项目作为番禺区持续时间最长的慈善项目,聚焦特殊困难群体,通过医疗救助、助学帮扶等举措,为“百千万工程”实施提供民生安全保障网。
近年来,探索“慈善+保险”跨界合作,开展慈善救助业务,已累计为番禺区各社区的困难群众提供救助款项超1亿元,惠及番禺区内16个镇街超27000人次。
在乡村振兴方面,番禺区慈善社区培育项目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累计对接14个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覆盖全区10个镇街12个典型村,链接撬动社会资源超4000万元。
调研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认为番禺区能结合属地优势探索深化特色基层社区慈善路径,枢纽性慈善组织能注重密切交流合作,内联外引不断做大做强禺善品牌。
他对加强社区慈善工作提出意见:一是要坚持调动社区多元主体的内生动力,促进邻里关系和谐,打造熟人社会,达到“润物细无声”;二是推动本地本土文化传承,增强社区群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是摸清社区需求,以有效的供给满足真实的需求,有效撬动各项资源精准提供服务。
未来,番禺区将继续深化“慈善之区”建设,落实“十善30条”,努力构建“人人可参与、处处有场景、时时能触达”的慈善生态圈,助力番禺区打造全国“慈善之区”标杆。
南方+记者 钟晓宇华利配资
美港通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